多部门合力推动融资租赁业腾飞
融资租赁业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各部门的鼎力支持。其中,自2015年以来,厦门海关充分发挥功能叠加和模式再造的优势,通过创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政策功能和监管模式,积极支持自贸试验区融资租赁这一新兴业态的快速发展。
从规范申报到多渠道缓解企业缴税压力,从快速备案到**开展航空器登临监管,厦门海关用全链条监管支持实现融资租赁飞机通关时间的全面压缩。
此外,为了进一步推动该业务的全面拓展,厦门海关还与南昌、石家庄等口岸海关建立“异地委托监管”的联动监管方式,并通过监管系统的智慧升级,简化申报与核销手续,进一步减少企业的行政成本,提高通关效率。
据厦门海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厦门自贸片区共引进融资租赁企业371家(其中2018年新增77家),注册资本总额452.65亿元。融资租赁企业经营情况良好,实际开展业务并缴纳税收的企业达171家,企业运营率46.1%,2018年累计缴纳税收3.52亿元。
如今,厦门自贸片区内融资租赁业务不仅在数量上快速增长,业务范围也呈现出多样化,行业涵盖了船舶、海工装备、医疗器械、大型生产器械、半导体集成电路板等。为了促进相关租赁产业的发展,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牵头制定了《厦门自贸片区船舶租赁奖励扶持政策》《厦门自贸片区大型医疗器械融资租赁监管改革若干意见》等扶持政策。
——融资租赁兼有的产品促销和投融资功能契合了中国制造业转型的需要
上世纪50年代初,现代租赁业之所以在美国产生,其背景之一就是美国的制造业生产出现过剩,在竞争的压力下,生产者开始将分期付款等信用销售方式与传统的租赁方式相结合,向消费者进行产品促销,融资租赁得以初现雏形。可以说,产品促销是融资租赁在投融资以外的另外一个核心功能。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近年来许多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问题,这驱动很多制造厂商纷纷成立融资租赁公司,以租代售、借租促销,扩大自身产品的销售;还有一些企业集团、PE等独立投资机构也借着融资租赁这一平台,趁势整合上下游厂商形成供应链,据此提供生产以外的附加金融服务,以实现产融结合。可以说,近年来许多资本介入融资租赁业,正反映出在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出现生产剩余的大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力图突围的种种努力。
——融资租赁业的快速发展受到近年来兴起的融资服务机构多元化浪潮的影响
中国一直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在1996-2007年融资租赁业务的停滞发展时期,银行信贷主要承担了为设备投资进行融资的功能。2007年以后,随着民营资本阳光化步伐的迈进,相关监管政策不断放松,中国开始出现了一股融资服务多元化浪潮,小贷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典当行等非银行融资服务机构大量涌现。正是在这一背景下,2009年外资融资租赁公司的审批权由商务部下放至省级商务主管部门,使得外资融资租赁公司的成立更加*,这一监管放松显着推动了融资租赁市场的扩张。另一方面,2008年以后,地方**融资平台快速发展,在银行信贷规模收紧的情况下对其他融资渠道的需求大幅上升,这也推动了包括融资租赁在内的各类融资服务机构的发展。根据审计署公布的两次地方**债务审计结果,2010年底,地方**性债务资金绝大多数来自于银行借款,而到了2013年6月底,来自于银行的信贷资金占比大幅下降,相反,包括融资租赁在内的各类社会资本已经成为地方**性债务的重要资金来源(见表2)。